据试验,小麦亩产300千克产量水平时,每生产100千克小麦需吸收氮3.0~3.5千克,五氧化二磷1.0~1.5千克,氧化钾2.0~4.0千克,三者比例约为3:1:3;亩产500千克小麦时,约吸收氮18~20千克,五氧化二磷7~8千克,氧化钾25~27千克,三者比例约为2.6:1:3.5。说明随小麦产量的提高,小麦对磷、钾的吸收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,因此高产小麦更应重视施用磷、钾肥。
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,亩产500千克小麦,采用“三促一控”的施肥方法,最为经济有效。所谓“三促一控”施肥法是指基肥、拔节肥、开花灌浆肥三次追肥和返青控肥的方法。
(1)基肥:俗话说:“麦收胎里肥,底肥是基础”。亩产500千克小麦应亩施有机肥2000~3000千克,或腐熟的鸡粪1000~1500千克;三元复合肥30~40千克,或尿素10~15千克,过磷酸钙30~50千克,氯化钾20千克,并酌情再施用适量的微量元素肥料。底肥的氮肥用量应占全生育期总施用量的40%~50%。施足底肥,对促进幼苗早发和根系的生长,增加有效分蘖和状秆、大穗都有重要作用。特别是磷肥、对小麦分生组织的生长分化影响较大,可以促进生根,增加分蘖,因此特别要注意施足磷肥。
(2)重施拔节肥:小麦拔节期,节间迅速生长,小分蘖开始死亡,是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,对营养的需求量大。此期,除施基肥外,还应将全部施肥量的50%~55%于此期追施。一般亩追尿素20~30千克,但对群体过大(亩茎数超过100万)的麦田,可适当推迟追肥期,以加强小分蘖死亡,保证大分蘖成穗,追肥量不宜减少。
(3)开花灌浆肥:此期是小麦粒数和粒重形成的重要时期,管理上要保证较大的功能也面积和较强的光合能力,促进光合产物向子粒运转。要少施或不施氮肥,补充磷肥。一般多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,每亩可用1~2千克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,也可加施锌、锰等微量元素肥料。如每亩用0.1%~0.2%硫酸锌叶面喷施。
(4)返青控制:高产小麦须改施返青肥为不施返青肥料,管理的主要原则是巩固冬前大分蘖,控制春季无效孽,保持群体稳健发展。主要田间管理措施是松土保墒,提高地温,并对群体过大的麦田进行深锄和镇压。
小麦缺素症的表现及防治
(1)缺氮 小麦低产田,往往缺氮。缺氮时,幼苗瘦弱,叶短,窄且稍硬,叶色淡,基部叶片发黄,叶尖干枯,然后由叶尖开始向下枯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。植株矮小,分蘖少,根数少,根量小,穗数少,穗子小,早成熟,产量低。矫治措施:播种前施足有机肥及氮素化肥,一般每亩施氮素6~9千克;苗期缺氮,可开沟追施速效氮素化肥,每亩量3~5千克纯氮。
(2)缺磷 小麦缺磷时,前期生长缓慢,植株瘦小,不分蘖或少分蘖。叶窄呈暗绿色,无光泽,茎基部紫色,叶鞘尤为显著。根系发育受到抑制,次生根少而弱,到拔节期仍不伸展,不下扎,成“鸡爪状”。严重缺磷时叶片发紫,抽穗开花延迟,灌浆不正常,千粒重低,品质差。缺磷麦苗抗寒能力弱,易冻死。防治时基施磷肥。一般亩施五氧化二磷5~7千克,或施磷酸二铵15千克。苗期缺磷,每亩可开沟补施过磷酸钙30千克。另可喷施3%过磷酸钙水溶液矫治。
(3)缺钾 小麦缺钾生长迟缓,叶缘枯死,初期下部老叶的尖端和边缘变黄,叶片成黄绿色,随后变褐,叶脉与叶中部仍保持绿色,呈灼状,严重时老叶枯死。苗期叶片细长,叶色黄绿,拔节后茎细,分蘖横向伸展。高氮低钾田,小麦茎秆软弱,不能挺立,茎节弯曲,灌浆不好,品质变劣。缺钾矫治:基施钾肥,注意氮与钾肥按比例配合施用施用。一般亩施硫酸钾或氯化钾10~15千克,或草木灰50千克,也可用12.5千克草木灰加水50千克过滤后叶面喷洒。
(4)缺钼 小麦缺钼叶尖失绿变黄,心叶正常,心叶下二三叶片下垂,略呈螺旋状。叶脉间产生黄绿色斑点,继而从叶间开始枯萎,渐渐坏死。酸性土壤,缺磷土壤和缺锰过量的土壤容易缺钼。缺钼防治:一般采用拌种施肥方法,亩用钼酸铵10克拌种。也可叶面喷施,施用浓度一般为0.02%~0.02%钼酸铵溶液。
(5)缺锰 小麦缺锰叶色退绿变薄,有黄白色斑点,逐渐在叶中上部扩大,呈条状带黄化。在三叶期出现,四五叶期最重,有时称之为花叶缩苗病。根系不发达,须根少,发黑。生长缓慢,分蘖少,严重的可导致死亡。防治措施:施用硫酸锰,氧化锰作基肥,每亩1千克即可。施用要均匀,也可拌种施用,每亩用0.05~0.1千克即可。根外追肥用0.1%~0.2硫酸锰溶液连续两次即有良好效果。